环境
- CentOS 7
Vm 安装Linux
修改网卡配置文件
vi /etc/sysconfig/network-scripts/ifcfg-ens33
修改文件内容
TYPE=Ethernet
PROXY_METHOD=none
BROWSER_ONLY=no
BOOTPROTO=static 静态的
IPADDR=192.168.23.129 ip
NETMASK=255.255.255.0 子网掩码
GATEWAY=192.168.23.2 网关
DEFROUTE=yes
IPV4_FAILURE_FATAL=no
IPV6INIT=yes
IPV6_AUTOCONF=yes
IPV6_DEFROUTE=yes
IPV6_FAILURE_FATAL=no
IPV6_ADDR_GEN_MODE=stable-privacy
NAME=ens33
UUID=2c2371f1-ef29-4514-a568-c4904bd11c82
DEVICE=ens33
ONBOOT=true 开机启用网卡
systemctl restart network
Linux命令
账号管理
创建用户
useradd (选项) 用户名
用户口令
引子:
相当于我们在Windows系统中给个用户更改密码,只是我们在CentOS中是更改密码是通过命令完成的。
使用者权限:管理员用户
指定和修改用户口令的Shell命令是passwd
。超级用户可以为自己和其他用户指定口令,普通用户只能用它修改自己的口令。命令的格式为:
passwd (选项) 用户名
可使用的选项:
- -l 锁定口令,即禁用账号。
- -u 口令解锁。
- -d 使账号无口令。
- -f 强迫用户下次登录时修改口令。
设置用户liu的口令
passwd liu
修改用户
usermod (选项) 用户名
把dft用户名修改为tfd
usermod -l tfd dft
删除用户
userdel (选项) 用户名
-
-f:强制删除用户,即使用户当前已登录;
-
-r:删除用户的同时,删除与用户相关的所有文件
用户组
创建用户组
groupadd (选项) 用户组
- -g GID 指定新用户组的组标识号(GID)。
- -o 一般与-g选项同时使用,表示新用户组的GID可以与系统已有用户组的GID相同
新增用户组czbk-it
groupadd upload
修改用户组
groupmod (选项) 用户组
常用的选项有:
- -g GID 为用户组指定新的组标识号。
- -o 与-g选项同时使用,用户组的新GID可以与系统已有用户组的GID相同。
- -n 新用户组 将用户组的名字改为新名字
将组upload的组名修改为upload2022。
groupmod -n upload2022 upload
查询用户所属组
groups 用户名
删除用户组
groupdel 用户组名
管理用户组成员
gpasswd (选项) 用户名
将dft添加到user1组
gpasswd -a dft user1
日期管理
data [参数选项]
- -d<字符串>:显示字符串所指的日期与时间。字符串前后必须加上双引号;
- -s<字符串>:根据字符串来设置日期与时间。字符串前后必须加上双引号;
- -u:显示GMT;
- --help:在线帮助;
- --version:显示版本信息
UTC
协调世界时,又称世界统一时间、世界标准时间、国际协调时间。由于英文(CUT)和法文(TUC)的缩写不同,作为妥协,简称UTC。。
GMT
即格林尼治 平太阳时间,是指格林尼治所在地的标准时间,也是表示地球自转速率的一种形式
**外文名:**Universal Time
其他外文名G.M.T.(Greenwich Mean Time)
CST
北京时间 (中国国家标准时间)
北京时间是中国采用国际时区东八时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。
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(东经116.4°)的地方时间,而是东经120°的地方时间,故东经120度地方时比北京的地方时早约14分半钟。因为北京处于国际时区划分中的东八区,同格林尼治时间(世界时)整整相差8小时(即北京时间=世界时+8小时),故命名为“北京时间”。东八区包括的范围从东经112.5°到东经127.5°,以东经120°为中心线,东西各延伸7.5°,总宽度为15°的区域。
而中国幅员辽阔,东西相跨5个时区(即东五区、东六区、东七区、东八区、东九区5个时区)授时台必须建在地理中心地带,从而也就产生了长短波授。“北京时间”与“北京当地时间”是两个概念, “北京时间”的发播不在北京,而在陕西蒲城(处于东七区)
(4)东八区
东八区(UTC/GMT+08:00)是比世界协调时间(UTC)/格林尼治时间(GMT)快8小时的时区,理论上的位置是位于东经112.5度至127.5度之间,是东盟标准的其中一个候选时区。当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为0:00时,东八区的标准时间为08:00
显示用户
logname [--help] [--version]
- --help 在线帮助。
- --vesion 显示版本信息。
切换用户
变更帐号为 dft 并在执行 ls 指令后退出返回原使用者
su -c ls dft
id 命令
id [-gGnru][--help][--version][用户名称]
参数说明:
- -g或--group 显示用户所属群组的ID。
- -G或--groups 显示用户所属附加群组的ID。
- -n或--name 显示用户,所属群组或附加群组的名称。
- -r或--real 显示实际ID。
- -u或--user 显示用户ID。
- -help 显示帮助。
- -version 显示版本信息。
系统管理
sudo
top
显示pid为1的进程
top -p 1
q 退出
ps
显示当前进程 (process) 的状态信息
ps [options] [--help]
- ps 显示当前正在运行的进程信息
- ps -A 显示系统中的所有信息
- ps -ef 显示系统中所有进程的完整信息
- ps -u 用户名 显示指定用户的进程信息
kill
kill -1 查看编号
强制
kill -9 [pid]
强制杀死dft用户的进程
kill -9 $(ps -ef | grep dft)
killall -u dft
shutdown 关机
shutdown [-t seconds] [-rkhncfF] time [message]
参数说明:
- -t seconds : 设定在几秒钟之后进行关机程序。
- -k : 并不会真的关机,只是将警告讯息传送给所有使用者。
- -r : 关机后重新开机。
- -h : 关机后停机。
- -n : 不采用正常程序来关机,用强迫的方式杀掉所有执行中的程序后自行关机。
- -c : 取消目前已经进行中的关机动作。
- -f : 关机时,不做 fcsk 动作(检查 Linux 档系统)。
- -F : 关机时,强迫进行 fsck 动作。
- time : 设定关机的时间。
- message : 传送给所有使用者的警告讯息。
立即关机
shutdown -h now
或者
shudown
指定1分钟后关机,1分钟关机并显示警告信息
shutdown +1 “1分钟后关机”
指定1分钟后重启,并发出警告信息
shutdown –r +1 “1分钟后关机重启”
reboot 重启
who
who - [husfV] [user]
参数说明:
- -H 或 --heading:显示各栏位的标题信息列;
- -i 或 -u 或 --idle:显示闲置时间,若该用户在前一分钟之内有进行任何动作,将标示成"."号,如果该用户已超过24小时没有任何动作,则标示出"old"字符串;
- -m:此参数的效果和指定"am i"字符串相同;
- -q 或--count:只显示登入系统的帐号名称和总人数;
- -s:此参数将忽略不予处理,仅负责解决who指令其他版本的兼容性问题;
- -w 或-T或--mesg或--message或--writable:显示用户的信息状态栏;
- --help:在线帮助;
- --version:显示版本信息
timedatectl 校正时间
显示系统的当前时间和日期
timedatectl status
RTC 主板时间
查看所有可用的时区
timedatectl list-timezones
设置本地时区
timedatectl set-timezone "Asia/Shanghai"
禁用时间同步(使用管理员账户)
timedatectl set-ntp false
再执行
timedatectl set-time "2019-03-11 20:45:00"
打开ntp(时间同步)
timedatectl set-ntp true
clear清屏
exit
exit命令用于退出目前的shell。
执行exit可使shell以指定的状态值退出。若不设置状态值参数,则shell以预设值退出。状态值0代表执行成功,其他值代表执行失败。exit也可用在script,离开正在执行的script,回到shell。
退出码(exit status,或exit code)的约定:
0表示成功(Zero - Success)
非0表示失败(Non-Zero - Failure)
2表示用法不当(Incorrect Usage)
127表示命令没有找到(Command Not Found)
126表示不是可执行的(Not an executable)
>=128 信号产生
语法如下
exit [状态值]
退出终端
# exit
exit会被经常在shell中使用
评论区